我叫刘淑芬,今年52岁,自从丈夫六年前离世后,我一直独自生活在这座小城。
儿子在上海工作,一年能回来看我两三次,平时只能靠视频电话联系。
说起来,我并没有打算再找一个伴侣。
我和老伴感情很好,结婚几十年恩爱如初。
记得他还在的时候,每天早上都会早起做早餐,晚饭后牵着我的手在小区里散步,那是我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。
街坊邻居都羡慕我们夫妻恩爱,说我们是他们心中的模范夫妻。
可惜天不遂人愿,六年前的那个冬天,老伴突发脑溢血,还是离我而去。
那段日子,我整夜整夜睡不着,常常坐在窗前流泪到天亮。
好在有儿子陪伴我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,但等他回上海工作后,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又重新袭来。
独居的生活说不上多么艰难,但确实处处不便。家里的水龙头坏了,电灯泡需要更换,都成了大问题。
最让我害怕的是生病,去年冬天我感冒发烧,浑身无力却还要自己去药店买药,拖着疲惫的身体在寒风中瑟瑟发抖,当时我就想,如果身边有个人该多好。
为了调节心情,丰富生活,我加入了社区的书法班。
每周三次,我都会带着我的毛笔和宣纸去活动中心。那里的氛围很好,几十位老年人围坐在一起,一边练字,一边聊天说笑,让我感到久违的温暖。
就在书法班,我认识了王教授,一位教师,比我大三岁,也是丧偶多年。
他教数学出身,说话做事都很有条理,待人彬彬有礼。
他的字写得不怎么样,经常被老师点评,但他从不气馁,每次都认真听取意见,默默改进,这种谦虚的态度让我很欣赏。
慢慢地,我们开始了更多交流。
课后,他会主动邀请我一起去公园散步,或者到附近的茶馆喝茶。
他知道我喜欢阅读,总会推荐一些好书给我;知道我怕冷,天凉时会拿一个暖手宝。
这些细微的关怀,让我感到被重视和呵护。
有一次,我们坐在公园的长椅上,看着落日的余晖洒在湖面上,泛起金色的波光。他突然问我:"淑芬,你有没有想过,老了之后一个人怎么办?"
这个问题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担忧。
是啊,随着年龄增长,身体会越来越差,行动不便,生病住院,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。儿子远在上海,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,不可能随叫随到。
"其实我也经常思考这个问题,"王教授接着说,"我的女儿在加拿大,更是远水救不了近火。有时候我想,如果能找个伴,互相有个照应,晚年生活会踏实很多。"
他的话像一颗种子,悄悄埋在我心里。
接下来的日子,我开始认真考虑这个可能性。王教授确实是个不错的人选:性格温和,有文化修养,为人正直,经济条件也不错。
最重要的是,我们有共同语言,在一起时感到轻松自在。
一个月后,王教授约我去一家新开的素食餐厅。
席间,他神情严肃地说:"淑芬,我想和你商量一件事。我们年纪都不小了,也都尝过独自生活的苦。我很欣赏你,想问问你愿不愿意和我一起生活,互相照顾,共度晚年?"
尽管有心理准备,但真正面对求婚,我还是紧张起来。
我告诉他,这事太重要,需要时间考虑,希望他能理解。
回家后,我辗转反侧,难以入眠。我拿出丈夫的照片,轻声问道:"老陈,你说我该怎么办?"
照片中的他依然笑得那么温暖,仿佛在说:"只要你开心就好。"
经过几天的思考,我决定接受王教授的提议,但前提是要先谈好一些基本条件。
毕竟我们都已经是有完整人生经历的成年人,有各自的生活习惯和底线,如果不提前说清楚,日后必定会有矛盾。
于是我约他在社区的休闲区见面。那天阳光明媚,我们坐在一棵大榕树下,周围是嬉戏的孩童和悠闲的老人。
我整理了一下思绪,开门见山地说:"王老师,我考虑了你的提议,基本上是同意的,但有几点我想先和你确认一下。"
王教授显得很高兴,连连点头:"你说,什么条件都可以谈。"
"首先,我们的经济各自独立,日常开支可以共同分担,但各自的退休金和存款归各自支配。我不会动用你的钱,也希望你尊重我的财务自由。"
他立刻表示理解:"这是自然的,现代人婚姻都讲究经济独立,何况我们这个年纪了。"
"其次,关于居住安排。我的房子靠近医院和超市,交通便利,我希望你能搬来和我一起住。当然,你的房子可以保留,想回去住随时都行。"
王教授思考了一下,点头同意:"你的房子确实位置更好,我没意见。"
"最后一点可能有些敏感,但我觉得必须说明。"我深吸一口气,"我们在一起是为了互相照顾,提高生活质量,而不是增加彼此的负担。如果将来一方身体状况严重恶化,需要长期护理,我认为应该回到各自子女身边去,不应该让对方承担过重的照顾责任。毕竟我们年纪都不小了,照顾一个重病患者是非常耗费精力的事情。"
听到这里,王教授的表情变了。他的眉头紧皱,嘴角下垂,眼神中流露出失望和不解。
"刘老师,"他很少这么正式地称呼我,"你这是什么意思?就是说我们只做锦上添花的伴侣,遇到困难就分道扬镳?这还叫什么伴侣关系?"
我试图解释:"我不是这个意思,我只是想..."
"我明白你的意思,"他打断我,声音明显提高了,"你是怕我拖累你,怕我生病了你要照顾我,是不是?那我现在问你,如果我们正式结婚了,丈夫照顾生病的妻子,或者妻子照顾生病的丈夫,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?"
"但我们年纪都这么大了..."
"年纪大怎么了?年纪大就不讲究责任和承诺了吗?"王教授的情绪越来越激动,"刘老师,我本以为你是个重情重义的人,没想到你如此现实和自私。我不需要这种只要福利不要责任的关系!"
说完,他起身就走,连一声再见都没说。留下我一个人坐在树下,心情复杂难言。
回家的路上,我一直在想,我的要求真的那么过分吗?
我并不是不愿意照顾他,只是担心自己力不从心。
如果他卧床不起,需要24小时照顾,我一个人怎么可能做到?
难道让我放弃自己的健康和生活质量,去做一件注定会失败的事情吗?
之前我看过无数家庭,因为赡养问题而分崩离析。
有些子女不孝顺,不管老人死活;但也有很多子女是真的分身乏术,既要工作养家,又要照顾老人,身心俱疲。
我不想成为儿子的负担,也不想成为任何人的负担。
也许王教授说得对,我太过现实了。
但现实本身就是残酷的,难道不提前说清楚,等到问题出现时再伤心失望不成?
一周过去了,王教授没有联系我,书法班上也没再见到他。
我有些后悔,也许我的表达方式不够委婉,伤了他的自尊心。但话又说回来,如果连这样的问题都不能坦诚相对,又怎么谈得上共度晚年呢?
昨天,我碰到了同班的李阿姨,她告诉我王教授请了长假,去加拿大女儿家小住。
不知道是巧合,还是他真的因为我的话而决定离开。
无论如何,看来这段还未开始的关系已经结束了。
很多人说我想得太多,太为将来担忧,说我错过了一段可能很美好的感情。但在我看来,爱情和婚姻是两回事,尤其对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来说。
年轻人可以凭感觉走,但我们必须理性面对晚年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。
各位朋友,你们觉得我的考虑过于自私吗?
在寻找晚年伴侣的过程中,应该如何平衡情感需求和现实考量?
我真的很想听听大家的看法。